大家都知道茅台酒是我们的国酒,但是茅台可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国酒。
茅台真正成为“酒王”,是在2013年。当然,成为“酒王”并非瞬间之力,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。
在此之前,五粮液已经当了近20年的白酒老大。1995年,五粮液被授予“中国酒业大王”的桂冠,正式宣告称霸中国白酒行业。
那么,五粮液是如何将老大的位置拱手让给茅台的?这说来话长,有产品策略上的原因,有渠道管理上的原因,也有企业战略上的原因……但总的来说,外界将这些原因归结于五粮液自己不争气。
除了这点,还有一点就是茅台的稀缺性!
一开始茅台的品牌定位之所以选择走高端路线,并不是它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比其它的酒牛逼,而是由它的高生产成本和稀缺性决定的。
因为茅台的生产所需的原料苛刻和生产工艺之繁琐,导致茅台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茅台产出量相对较少。
两个因素相叠加就形成了茅台独有的属性:“稀缺性”,这是其他白酒所没有的东西。
更有意思的是,季克良还向公众表达过“适量饮用茅台酒有益健康”的观点,还提出了“茅台护肝论”,称与喝其他酒的人比较,喝茅台酒的人几乎没有肝病,而喝其他酒相同量的人有肝病。
他还现身说法为茅台做宣传,说自己四十多年来喝了2吨多茅台酒,身体依然健康。
在各种争议之中,茅台的品牌一点一滴地铸造了起来,成了白酒行业响亮的一块招牌。自然,其心智占有率也越来越大。
古人所说的物以稀为贵是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,从而显得珍贵。
而物以稀为贵在经济学上是指供小于求,有需求的稀才有价值。茅台单纯靠其自身独有的稀缺性就能成为“白酒一哥”了吗?
当然不是。这还得益于茅台自身努力营销和产品足够强,培养了一大批的“忠实”客户,而这批人是愿意为茅台买单的,从而硬生生创造出了对茅台的市场需求。